近年種米與酒造關係的重大演進

清酒酒造

關於:清酒

紅白酒莊旁邊有著自己的葡萄園,再用自己種的葡萄釀酒對一眾紅白酒飲家看似非常平常,但清酒世界卻不一樣。在二戰時,由於米是重要的軍事資產,當時的食糧管理法規範了所有種植的米都必須交由農業協會(農協)販賣,而酒造又必須由農協購買造酒,造成了酒造不能用自己種或指定農家的米釀酒。這樣狀況維持了50多年,直到1996年法例改變,令酒造能用上自己的米,而有酒造為自種自釀的給了一個名稱「栽培釀造蔵」,亦有與農夫簽約直接供應的「契約農家」。

「栽培釀造蔵」—神奈川縣泉橋酒造

自法例改變後,泉橋酒造現任社長橋場先生改變方向以自家種的米釀酒為標,實施多種變革開發米田、與專家成立研究小組、契約農夫耕作、鼓勵新一代加入等等,直到現在更連合當地科研中心使用航拍、天氣監測儀器了解米田的溫度、養分變化等,酒造、農夫、科研在多方面的協力下令種米的技術變得先進,繼而達到了持續發展的農業,減農藥、天然除草防害蟲多種環保目的,這種風氣令種米與釀酒關係變得更加密切。

契約農家形成趨勢 有助提升造酒質素

在新制度下,不少的酒造能直接與農夫達成協議,從中合作了解到當年天氣影響,例如米的硬度大小、心白形態、完整度等等,造酒之前先收集數據,預測米的質量繼而轉變磨米程度、吸水時間提升釀造的穩定性。另一方面,農夫亦能了解到釀酒所需的蛋白質、澱粉含量使酒造能發揮出最大的能力個性。其中奈良的美吉野釀造所,因當地都是小農夫提供米源,每年就需要與過百名農夫收集數據,為釀出好酒付出200分努力!

清酒Terroir說法新方向 嘗試以米帶出不同田的風土—福島縣會津娘

法例的改變亦誕生出如葡萄酒世界風土的概念,福島縣會津娘推出「一田一釀」作品,使用同一米種五百萬石釀造,每一塊田推出一款酒,呈現出不同稻田土質、日照、風向、泥土溫度、礦物含量等因素,盡量以統一發酵方式,單純地表達從每塊田得到的米的差異性,能夠一次過品飲感受之間的差異的確十分有趣,仍希望各酒造能公開更多資料,助飲家了解當中奧秘。

自家種米酒造的傾向

清酒世界常常強調磨米的程度,但這些自家種米的酒造卻通常有著「粒粒皆辛苦」的精神,只會作適度的精磨,盡力保留米的個性展示出當地風土的力量。過往的歲月中有追隨把米愈磨愈小的風氣,減少精磨帶出米之力量改良釀造技術會否成為新潮流?大家拭目以待吧!

圖:陳子安Oliver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