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Peter)讀了眾多的美食美酒課程,印象最深刻的是到法國「漢斯香檳阿丹尼大學品味高級學院」(Hautes Études du Goût, Université de Reims Champagne-Ardenne)的課程,成為第一個參與該課程及獲頒Diplôme Universitaire du Goût, de la Gastronomie et des Arts de la Table的香港人。這課程是由大學與藍帶國際學院(Le Cordon Bleu)聯合舉辦。這學院全世界每年只收25個學生。上堂時以法文為主、英文為輔來授課,備有即時傳譯,以便照顧來自世界不同領域的學生。課程完成後,必須通過考試、論文合格後,才可取得文憑。能夠順利通過的每年只得數位。
課程主要部份是兩星期內容充實的理論課,從科學、歷史、經濟、文化多個角度認識到中古及現代的飲食文化。在精確科學與技術方面,包括「比較食物生物學和味道人類學」、「分子美食」、「味覺神經生理學」、「香氣化學」、「以奶酪為題的風土作用」、「食品包裝的未來」、「香檳葡萄酒的泡沫動力」。在人文與社會科學方面,包括「食品消費的演變」、「食物、文化與社會」、「食物與地理的關係」、「孩子的口味心理」、「葡萄酒和魔法思想」、「中世紀美食」 、「感官溝通」、「19世紀美食史」。在經濟和法律科學方面,包括「桌上藝術的發展和新趨勢」、「美食經濟學」、「法律,食品和美食」。還有一節是由一位法國教授來介紹中國飲食及烹飪,厲害吧!
理論課外,還有很多美食美酒的工作坊,差不多每晚都是教學晚宴。其中一餐是19世紀的中古堡晚餐,那時的人都是用手來用餐,用餐前還也有「金盤洗手」這一環呢。在Sorbonne University一座有幾百年歴史的建築物內的教務委員會會議室(Senate Room)上課,也又別有風味!除此之外,更通宵參觀了位於法國巴黎、世界最大的食品批發市場 Rungis Market。師生們零晨三時便抵達了街市,親身觀摩體驗街市的運作,換上防菌衣襪,頸項掛上了翻譯機,便開始參觀。週末去了法國藍帶國際學院(Le Cordon Bleu)實習。該晚晚宴的餐單由份子美食之父Dr. Hervé This設計,藍帶國際學院大師父親自下廚。筆者也獲頒了藍帶國際學院的證書。
星期日下午,去出產香檳的名城漢斯(Reims)。當晚在一間米芝蓮餐廳(L’Assiette Champenoise)用膳。除了以香檳、紅酒、法國醋和介末作主題的教學晚宴外、還參觀了香檳莊,第一次品賞香檳首次發酵的原酒,再以不同比例調配第二次發酵出來的酒做比較測試。我們去了一間彼為古舊的餐廳午飯。有幸跟餐廳老闆暢談,老闆說,畢業後會請筆者在那裏工作呢。筆者參加了師兄師姐畢業禮。在當年法囯皇帝加冕後進餐的皇宮舉行,一所挺古舊的建築物,擺滿古董、掛畫、石像,活現昔日君臣吃喝玩樂的情景。在漢斯考試完畢後,再到L’Assiette Champenoise 用膳,成為「最後午餐」,然後離開香檳區,返回巴黎。
兩星期密集課程後,參加了兩日附加課程。第一站是Martell的干邑莊。最特別是去了它藏古酒的地方,行內稱為「天堂的一角(Paradise)」大開眼界。造了一杯以1848年和1875年混成世上獨一無二的「Peter’s paradise」。午餐後去了Relais de Margaux。這裹有一個以十八個酒莊命名的十八個洞高爾夫球埸。翌日到了我們最後一站Château Margaux。開始試酒時,我的同學向我私下投訴,話說這一瓶Château Margaux難飲,一看便知Château Margaux 2006。2009 年那有人會喝 2006的Château Margaux?簡直是killing a baby。Robert Parker給它 94+。我們真的喝了最難飲的94+分的酒。我跟同學說:「好戲在後頭。」最後午宴時,我們喝了96 分的Château Margaux 1983,小於兩分之差,簡直是兩個世界,這印證了時間對酒的重要。
這張文憑真不易取,回港後還得要寫一編論文。我對中國飲食文化甚有興趣。當年我寫的論文以1977年,在香港舉辦的滿漢全席為題。對席上採用的食材、烹調方法、歴史由來、背景等,都參考了不少古藉以資引證。也解答了一些關於熊掌和猴子腦的傳聞。現以成為與「滿漢全席」有關物品的收藏家。數年前與朋友們分享了我的成果。其中有關熊掌的故事,究竟左掌好吃些,還是右掌哩?為甚麼?有機會再同讀者分享。
圖:趙炳權博士 Dr Peter Chiu、許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