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為什麼被稱做「Hong Kong」
話說早年英國人在十八世紀時初登陸香港島赤柱時,得一名叫陳群的女漁民引領從香港仔沿香港村、石排灣一帶走山路到達香港北岸現今中環一帶。途經香港仔時,英軍問所在地名時,阿群以蜑家(水上人)口音回答類近「HONG KONG」的發音,後來英人便以「Hong Kong香港」為整個香港島而命名。及後英軍於1841年1月25日正式在香港水坑口登陸香港,並於翌日1月26日訂為香港開埠日。隨著香港發展,香港政府開始於1852年在現今文咸街一帶進行填海。填海後的水坑口已成了街道並命名為水坑口街,英文是Procession Street有著佔領的意味。
不管阿群帶路這故事是否屬實,早年香港政府在香港盾徽上也加入了「阿群帶路圖」這設計。直至回歸前的舊版匯豐銀行鈔票也可找到有阿群帶路圖的香港盾徽。該盾徽是以維多利亞港為背景,後面的三角形山巒代表九龍半島,再加上中國帆船和英國商船,在岸上有華商人、外國商人和漁婦各一位在交談。這圖充分反映了阿群帶路這故事的情景和當時香港社會華洋通商的實況。
開埤首府:維多利亞城四環九約
原來早年香港除了「香港」這個稱號外,還有被稱為「維多利亞城」。香港政府自1841年開埠以來不斷發展港島北岸中上環一帶。政府把在1851年12月28日皇后大道中北面房屋大火後遺下來的瓦礫倒進當時是淺灘的皇后大道中以北。開埠以來第一次正式大型填海這樣便展開了。現今的文咸東街,蘇杭街及摩利臣街一帶便從1852年至1868年填海而成。上環便出現了雛形;同時左右延申填海的範圍和大興土木,把不少漁村及荒蕪之地發展起來成為城區。
四環:中環、上環、西環、下環
因為時任英皇是維多利亞女王,港府在1853年正式把該發展中的城區命名為「維多利亞城」。當時世界都把維多利亞城當作香港的首府。1857年,港府正式把城區分成四個區並以「環」作為稱號。最早發展的商業中心稱為中環,1852年在中環以西填海的地帶稱為上環,再往西發展的地帶稱為西環包括現在的西營盤及堅尼地城。這樣中環、上環、西環都已成形了。而最後發展的便是中環以東即現今灣仔及銅鑼灣一帶被稱作下環。
九約:堅尼地城、石塘咀、西營盤、上環、太平山、中環、下環、灣仔和保靈頓
隨著城市的發展,四環再细分九個小區稱作「約」。這樣「四環九約」便正式與維多利亞城劃上了等號。四環包括西環,上環,中環和下環。其中上西環仍然沿用至今,不過下環則已改稱為灣仔及銅鑼灣。偶爾一些老香港還記得下環這個老稱號。而九約分別是堅尼地城,石塘咀,西營盤,上環,太平山,中環,下環,灣仔和保靈頓。香港政府更於1903年刊登憲報劃出維多利亞城的範圍,並在現時的西環至跑馬地一帶山坡上樹立了七座界石維基。這便是著名的維多利亞城四環九約界石。
香港的兩座擬疑似大三巴
香港原來還有兩座像澳門大三巴牌坊一樣只剩下建築物正面立面的歷史建築物。這兩座建築物都是在四環九約時期建成。一是1910年建成的東華荳局,該建築物於1938年拆卸,其正面立面的拱門和基石則被移放到附近的西寧街堅尼地城巴士站旁。二是建築於1892年的西營盤被傳為高街鬼屋的瘋人院。原有精神病院的本部大樓已被拆卸,只剩下正面巴洛克式花崗岩立面石牆; 而本來的大樓則已重建成社區會堂,新舊建築物融為一體,可算是歷史建築物活化的傑作。
圖:李豐年 Kenneth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