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林業 — 奈良吉野杉林

周遊列國

「鹿」、「賞櫻」、「紅葉」、「寺廟」相信是一眾港人對奈良聯想到的詞彙,但其實這個地方無論在飲食、宗教等方面都有深厚的歷史。其中,吉野杉林的木業擁有數百年人與自然之間的美妙關係,一直支持著日本多個產業,如建築、家品、醬油、清酒等。

百年種樹智慧,種出非凡材質

古時人們對木材有著重大的依賴,吉野地區的杉木一直供應各地大量的需求。最初,人們使用自然生長出的木材。大約在500至600年前,當地的人們掌握了如何種出高質杉木的智慧,並將這一技術沿用至今。

一般情況下,1公頃的土地會種植2,000棵杉樹,但吉野地區的杉樹卻會種上10,000棵。由於高度壓迫的生長環境,每一棵杉樹都不會生長得很粗大,反而會變得較為纖細,這樣密度得以提升,年輪間距也非常少,切開後樹幹的中心較少出現中空的情況。

另一方面,由於種植密度非常高,杉樹激烈地爭取陽光,會奮力向上生長,使樹幹生長筆直。這也有趣地導致樹枝較少出現在樹幹的中段,大多數生長在樹頂部,這有利於製作木桶,因為樹枝在切離後,切口位置較容易出現漏水的情況。

特別挑選﹑處理適合清酒用的木材

在現今社會中,清酒使用杉木的機會愈來愈少,發酵缸和貯藏容器多數轉向使用金屬和合金等材料,但近年有不少酒造重新復刻使用木桶發酵釀造,對杉木的需求略有提升。然而,並不是每一棵杉木都適合。首先要挑選樹芯顏色較淡的品種,因為其香氣和顏色不易進入酒中。此外,圖中可見樹芯年輪的部分有淺色和深棕色兩層,淺色部分較新且較有彈性,深色部分則較老且較硬。清酒所需的部分必須包括兩者,因為淺色與深色的交界處形成一層防水層,這樣製作的木桶才能有效防漏水。

很多人說用杉木因為沒什麼味道而一直使用,但更正確的說法是經過多年反覆試驗,嚴選與清酒相性較好的杉木品種和部分,這都是古人的智慧。

裁切後的木材送到木廠仍需經過多個工序,首先要切割成合適的形狀,然後乾燥半年至兩年,先進行自然乾燥,再用不同的溫度(40度、60度、100度)調控水分流失的速度。過高的溫度會使彈性失去並引出過強的味道,而過低的溫度則不符合成本效益。從數十年前開始種植的杉樹,經過千挑萬選和繁複耗時的工序,才可製作出清酒廠認可的合適味道、不易漏水的質量及低染色的材質。清酒用的木桶大約只能使用20年,之後可轉賣給醬油廠再使用約80年,因此一個木桶可以使用上百年之久。

種植樹木需要數十年的時間,城市﹑科技發展對木材的需求大幅減少,在20年前開始這木廠決定不再種植,幾百年歷史的木林業將何去何從不得而知,而這經歷百年誕生的產物正是人類智慧﹑大自然共生的成果,絕對值得大家了解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