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一個碼頭的蛻變

香港變幻時

 

 

深水埔公立醫局戰後是專治療肺癆的醫院,現今卻改作美沙酮診所。

深水埗,這個名字對於許多香港人而言,或許僅僅是一個地鐵站的名稱,或是一個購買廉價商品的地方。然而,深水埗實際上是香港一個極具歷史和文化底藴的地區。在開埠初期,深水埗同時被稱作「深水埔」或「深水埗」,這是因為「埔」與「埗」兩字相通。後來,地鐵在1979年通車時將該區的地鐵站命名為「深水埗」,從此這一地區便不成文地被定名為「深水埗」了。換言之,現存以「深水埔」命名的團體或設施都十分古老,至少擁有五十年的歷史,例如「深水埔公立醫局」和「深水埔街坊福利會」。

歷史淵源

在嶺南文化中,「埔」與「埗」兩字均含有岸邊碼頭之意。因此,深水埗字面上的意思很明顯的便是一個深水的碼頭。雖然現在深水埗的位置距離海岸線甚遠,但位於醫局街的天后廟便可證明這一帶曾是原來的海岸邊。眾所周知,天后廟一般都建造在岸邊,以祈求漁民平安。其實,早在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前,該處已是一個重要的漁村和貿易港口。位於北河街與通州街附近的深水埗碼頭自1924年啟用以來,直至1992年6月1日關閉前,仍是區內居民來往中環的渡輪碼頭。隨後,香港政府便在該區進行了1950年代後的第二波填海計劃,使得今天的深水埗成為了一個內陸區域。

鮮為人知的掌故
深水埔街坊福利事務促進會

這是少數現存仍以深水埔命名的機構之一。在香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騰飛前,香港政府高級官員多為洋人,由於語言不通,與市民的溝通較為匱乏。於是,香港政府便於1949年在不同區域倡議成立不同的街坊會,以扶助街坊,發揮守望精神,主要任務包括作為政府與市民之間的橋樑。而第一個街坊會成立的便是在當時的華民政務司於1949年10月23日成立的深水埔街坊福利事務促進會。迄今為止,該街坊會除了76年來竭力為居民服務外,更於1964年創立深水埔街坊福利會小學,造福區內民眾。

石硤尾木屋區大火

早年深水埗石硤尾一帶居民多以木製寮屋為居。1953年聖誕節早上,這一帶木屋區發生大火,蔓延多條屋村,燒毀了2580間木屋,受災人數達5萬8千多人,無家可歸者眾多。及後為此,香港政府改變房屋政策,並在附近興建了29棟六至七層的徙置大廈安置災民,這便是香港第一代的公共屋邨,同時也是香港公屋的源頭之一。

雷生春

這座以典型的「走馬大騎樓」建築風格的大宅是深水埗其中一個歷史地標,是著名藥材商人和九龍巴士公司創始人雷亮在1931年興建的寓所。地舖是他和同鄉兄弟所創辦的雷生春醫館。雷生春的命名源自一對他們的對聯「雷雨功深揚灑露,生民仰望藥回春」,寓意著他們的藥品能夠妙手回春。其後約1970年代開始,雷生春住宅部分長期荒廢,直至2000年雷氏後人將整棟大宅捐贈予香港政府進行活化。現在已改建成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旗下第14間中醫診所,地下還設有一個經活化後非常美麗的雷生春堂。

鴨寮街

這條街是深水埗最著名的地方之一,以賣電子零件和二手電器聞名。但你可能不知道,鴨寮街一帶原本是海洋的一部份,在十九世紀初填海後有不少飼養鴨子的寮棚及後更發展成販賣鴨和雞的市場,在20年代香港政府開始建立街道才取名為鴨寮街。

前主教山配水庫

這是近年差點被遺忘的歷史建築羣,歷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原本是香港水務署的配水庫。2020年12月,其拆除計劃在社交媒體上曝光後,不少市民驚歎其羅馬式建築風格之美,促使政府最後撤銷拆除的計劃並進行活化,這才使得這一美麗的古蹟得以保留下來。

現代發展

經過百多年的不斷發展,許多古舊民生傳統的行業都在深水埗保存至今,例如賣布、賣鈕扣、賣電腦和電子零件等等,是廉價市場的搖籃。此外,一年一度的深水埗年宵市場更是市民的平民夜總會,是體驗當下深水埗文化的必到之地。雖然深水埗保留了許多傳統特色,但它也在不斷發展。近年來,許多文創產業和新興商鋪進駐,使得深水埗變得更加多元化。例如,大南街一帶就開設了許多文青咖啡店和手作店,成為年輕人的「愛蒲點」。深水埗這個充滿歷史和文化的地方,每條街、每個角落都在訴説一個個獨特的故事。不論是香港本地人還是遊客,都應細細品味深水埗,感受這裡獨有的風情和魅力。深水埗不僅是一個平民雜價攤,更是香港歷史和文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