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龍半島的繁華背後,隱藏着一個豐富歷史底蘊的地區——油麻地。
香港開埠初年,油麻地以其繁榮的漁業和商業活動,成為了九龍半島最繁華的地方,而這一點往往被現代人忽視。實際上,旺角和尖沙咀的填海和發展都比油麻地晚許多。直到大約1950年,旺角才逐漸發展成為今天高樓大廈林立的九龍半島最繁華的商業和購物中心。
油麻地原名為“油蔴地”,在清朝晚期,仍是漁港的油麻地,居民多以捕魚和相關的職業為生。天后廟前的空地是漁民晾曬船上蔴纜的地方,清同治時曾立碑命名此地為“蔴地”。後來,許多經營補漁船的桐油和麻纜的商店在該地區設立,因此改名為“油蔴地”。這一名稱一直使用到九龍地下鐵通車時,當地車站被命名為“油麻地站”,隨着歲月的流逝,這裏逐漸改名為“油麻地”。
天后廟、榕樹頭和廟街平民夜總會地標群
油麻地留傅至今的歷史建築物的數量遠超尖沙咀和旺角,這足以證明油麻地的歷史底蘊和繁榮遠勝於其他兩地。油麻地可算是九龍發展的源頭。天后古廟是油麻地最具代表性的地標。雖然該廟位於今天九龍半島的中軸線彌敦道上,距離海邊相當遠,但按一般香港的天后廟都是建在海邊的規律,就可以知道當時油麻地天后廟一帶的彌敦道已是海旁。天后廟以東的許多土地都是後來填海而來。最初的天后廟是由當地的水上居民於1865年在現在的北海街一帶建造,後因颱風而摧毀並於1890年遷至現址,新址自建成至今已有134年了。該廟的門前有數棵巨大的老榕樹,樹冠茂密,枝葉繁茂是乘涼的好地方,人稱“榕樹頭”。及後漸漸發展成當地居民的重要集會地點和小販們擺攤的熱門之處。如今,榕樹頭已成為一個地標公園,晚間仍有不少販商在附近擺賣。香港政府在1887年香港政府以天后廟為界並把附近街道命名為廟北街和廟北街(後來合併稱為廟街)。直至1920年代開始發展成為大笪地式的市場。當年的攤檔十分多元化,除了小販攤檔以外,還有地道小吃、榕樹頭講故佬講故、歌伶賣唱、江湖術士賣武、皮影戲等等,可算是集消費及文化娛樂的大溶爐。除著時間的推移,市集從榕樹頭一帶向南推向甘肅街至南京街,高峰期攤位多達600個,可算是九龍最繁華的地方,並被喻為“平民夜總會”與香港島的大笪地互相輝映。
油麻地果欄
始建於1913年的油麻地果欄,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仍是香港主要的水果批發市場之一,佔香港整體量約60%。而整個建築群於1990年被香港政府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物。這裏最出名的是每天凌晨至清晨,果欄搬運工人通宵工作把每天進口的新鮮水果搬運入欄,貨物幾乎擠滿了整條窩打老道,成為油麻地一景。清晨過後馬路便會回復正常。早年果欄只從事批發業務,晚上入庫而日間卻休息,整個果欄空無一人。但近數拾年部份商戶於日間增設零售,時至今日已發展成一個享譽全港的新鮮水果廉價市場,每天吸引大批區內外市民光顧。
除了這些地標,油麻地還保留着許多古蹟。於1911年建成的廣華醫院是九龍半島的第一所醫院;而油麻地戲院乃是香港現存唯一的戰前電影院,如今已改為專門培養粵劇新秀的傳統曲藝表演中心。而座落於天后廟旁的美都餐廳在1950年開業,更是香港碩果僅存的老牌茶餐廳之一,餐廳保留了原有的裝潢,老式馬賽克、花瓷磚,讓人仿佛回到了上個世紀的香港。整體而言,油麻地,這片充滿故事與風情的土地,在古今對比中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從古老的戲院到熱鬧的夜市,從參天的古榕到繁忙的果欄,這裏的每一個角落都散發着濃郁的本土氣息。走進油麻地,就像走進了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讓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
文、圖:李豐年 Kenneth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