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環九約(三)— 華人商貿上環

香港變幻時

昔日人來人往刑場和市集十皇殿空地如今改建為上環文化廣場,時有大小活動在這裡舉行

繼上期討論了香港開埠初年建立的維多利亞城四環九約內的中環後,本期的焦點將轉向旁邊的上環。長久以來,中環一直是香港的政治權力中心和外國人在港的貿易中心,而上環則逐漸發展為華人的商貿中心和生活聚居地。

香港的第一條街道荷李活道比Hollywood影城更早

許多人誤以為香港的第一條街道是皇后大道或德輔道,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在開埠初年,英國軍隊在上環的水坑口街一帶登陸後,在此建立了軍營,並於1841年6月開闢了從水坑口街通往中環的荷李活道。 這便是香港的第一條街道。儘管許多人可能認為這與美國的荷里活影城有關,但事實上,香港的荷李活道比荷里活影城早了數十年。直到1904年,一條有軌電車線將加州的荷里活與洛杉磯連接起來,才陸續吸引了許多電影公司進駐荷里活。事實上,香港荷李活道的命名源自於附近一帶的冬青樹繁茂成林(Holly + woods)。早期,許多華人聚居在荷李活道上的文武廟和附近的太平山區一帶(現在的卜公花園)。文武廟始建於清朝道光1847年,在華人社會中地位崇高,極具影響力,是當時華人議事和裁決糾紛的地方。此外,文武廟還在廟旁創辦了一所俗稱「卜卜齋」的書塾,家父就是其中一名學生,接受了啟蒙教育。

香港最早的「大笪地」並非位於海邊的新填地

荷李活道軍營搬遷後,留下的空地逐漸成為了附近居民休憩的地方。這裡聚集了許多小販擺攤、街頭表演等,形成了類似民間墟市的景象,被稱為大笪地或平民夜總會。及後1958年上環林士街一帶的填海工程完工,港澳碼頭旁的一塊空地吸引了不少原有的攤販搬遷至此。由於場地比荷李活道的大笪地大數十倍,後來新來擺攤的人數眾多,買賣的東西也不遑多讓,逐漸發展成為一時風光無限的平民夜總會。1970年,香港政府合併了兩個夜市並收回荷李活道大笪地,改建成荷李活道公園。在1985年上環林士街一帶的填海區建成現今港澳碼頭信德中心。隨著香港逐漸發展成國際大都市,市民玩樂的方式多元化,平民夜總會式的夜市逐漸式微,1992年香港政府收回土地,改建為信德中心的巴士總站。

早年華人對外貿易始於早年的刑場「十皇殿」一帶

早年香港仍有絞刑。香港政府首次於1859年在現今文咸東街、摩利臣街一帶的三角形位置公開執行絞刑。直至1985年所有絞刑和笞刑才改致域多利監獄和後來建成的赤柱監獄舉行。當地的居民為了化解刑場的冤氣,在一角建立了一間袖珍的十皇殿,從此這一帶被稱為「十皇殿」也成為居民新的活動市集。因為此地是新填海區的中心,地勢平坦,交通方便,逐漸引來了不少商業活動。在清同治年間(1868年),香港最早的第一個華人商會「公所」就成立於此。當時的公所具有商務上的仲裁權,負責調解會員商號之間的糾紛;並為了保護其附近一帶的會員商號而擁有自己的更練隊(保安小隊)和水車(當年的流動救火車)。由於其會員主要從事南北貨物的出入口貿易,後來於1932得香港總督批准更名為「南北行公所有限公司」。如今,它仍在原址運作,會址已重建了兩次,迄今已有150餘年歷史,見證了香港的進出口貿易歷史。

圖:李豐年 Kenneth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