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飲食KOL

飲食文化

我喜歡飲食,祖籍魚米之鄉南海,家父是為食貓。抗戰八年,父親由國民政府小吏,淪為香港小文員,我自幼住劏房,各省各鄉鄰居又多又雜,交換食物時學懂些寧波、福建菜。家貧,從未去過海洋公園,八歲才有部二手黑白電視,但爸爸常帶我夜宵,每月也有一兩頓外食,識得田七汽鍋雞,孖蒸(糧尾)三蒸 (糧頭)之別。

長大,從事酒店飲食服務員,跟師兄打麻雀時補課,吸收知識良莠不齊,例如甚麽葡萄酒也用medium形容,黃色的Galliano是香蕉liqueur,其實乃香草所製。

同事不行,惟靠讀書。讀黃克競工業學院夜校時,有緣獲Ben sir李錦聯老師收作入室弟子,在其康山府上受教,飲人生首瓶滴金。老師啟蒙後,自修變得容易,多讀圖書館的中文食家書籍、梁玳寧主編的飲食世界。

其一喜讀的名家是今年初三仙遊的唯靈麥燿堂先生。唯靈先生家鄉乃粵菜crème de la crème順德,富三代,學貫中西,媒體、公關工作,餐飲文章包攬中西餐酒食產品,餐廳營運。滄海桑田,他寫的餐廳,多已結業,寫過的野味果子狸,已被禁吃,但仍有很多內容,歷久常新,例如順德時令菜譜、禮雲子等,尤其批評奢食,反對淡水蝦餃硬塞成龍蝦餃皇。 麥先生是鏞記、陸羽常客,我有幸在港麗酒店懷歐敍招呼他一家,人無架子,點菜尊重廚師原意,沒有「食家」要求,但卻會叫冷門法國農家菜,如西南部的白豆鴨肉煲 cassoulet。他寫的酒食配,今日看太大路?入席前飲Dom Perignon,生蠔配 Chablis,Lafite 佐燒牛肉(當時300元,不算土豪),d’Yquem 半瓶夾鵝肝,半瓶餐後食甜品。老套?實經典也!

另一喜讀的名家是古鎮煌,金融投資界高手,一早上岸,遊輪旅遊去也。我做真.五星酒店麗晶時,古鎮煌先生是罕見的數名公關常宴請的華人KOL,外表風度翩翩,他在米芝蓮到港前,已寫盡全港酒店及街檔的 fine dining,令我睇咗當食咗,評價郵輪,讀咗當去咗。他推廣新加坡Mezza 9,一店多菜概念,今日仍於澳門大受歡迎。

余生也晚,其他巨星,唯讀其書,不曾見面。其一如寫「阿一鮑魚,天下第一」,替半島酒店設計亭臺樓閣(起鳳臺、嘉麟樓、環龍閣)的滿族後人王亭之。其二如特級校對陳夢因,多年後有機拜讀星島晚報連載的食經,寫抗戰走難各省的地方菜,及戰後香港窮困時的小資飲食,慶倖現於沖菜私房菜,由其徒孫 George Yip 繼承。

讀KOL之作,可見影響數代,心感佩服。豈非更應細看永恆神之作——「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宿,便說:人算甚麽,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麽,你竟眷顧他?」(詩篇8:3–4)

圖:梁衛民 Sammy Leung、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