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乳癌及乳病治療中心創始人馬國權醫生Dr Ma Kwok Kuen 將一生奉獻給醫護界,願望成為最好的乳腺科醫生

人物專訪

認識香港乳癌及乳病治療中心創始人馬國權醫生已經10年,很想訪問這位有醫德,細心的好醫生。我帶著幻得幻失的心情向他邀訪,沒想到馬醫生竟然一口答應了。10月9日這個風和日麗的周末,馬醫生放棄私人休息時間接受我的訪問,毫不保留地分享他的成長故事及行醫心路歷程。他侃侃而談,令訪問氣氛活躍起來,也充分展現他對自身工作的無比熱忱。

艱難困苦的童年孕育出不甘心平凡的性格

馬國權醫生在石硤尾邨長大,是一個家徒四壁的草根小子,當年人生目標很簡單:「我要脫貧,我想父母不再為金錢煩惱,我要為家人帶來幸福。」他在被標籤為「寶校」的五邑工商總會小學讀書,在「古惑仔」盛行的80年代,年少氣傲的小伙子很容易誤入歧途。但「五邑工商總會小學的老師著實很有愛心,從不放棄別人眼中的壞學生,其實我們本性不壞。」上天對他不薄,他天資聰敏加上後天努力,在老師循循善誘底下,不僅沒有走捷徑行偏門,還加倍努力讀書,年年名列前茅,終脫穎而出。升中學時,在老師鼓勵下,順利考進了名校九龍華仁書院,自此馬國權在人生光明大道上踏前了一大步。「我的興趣是室內設計和攝影,但不是所有人在選科時,也可不顧一切去追夢。貧困的成長環境,令我在選科時,確實要揀人工高前途好的。機緣巧合下,高中時參加了由中文大學及威爾斯親王醫院合辦的暑期臨床學習計劃。參觀過醫院及近距離觀察過醫生行醫後,赫然發現原來醫科就是一生中的理想。當醫生,既可以幫助別人、又可以養活一家,所以我對自己說:『沒錯了!這便是我的人生目標,我要努力考進醫科!』。」皇天不負有心人,馬國權順利考進香港大學醫學院。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醫學院人人皆是尖子,要突圍而出,並不是那麼容易。「大學畢業,當年大部份人也想去非教學醫院工作,貪其工作量少。而我則想入教學醫院瑪麗醫院工作,看看最頂尖的醫生是如何練成的。但大學只能以中上成績畢業,亦不是皇親國戚,如何得到教授垂青令我費煞思量。」原來什麼都不是,卻代表著有無限的可能性。「當年做實習,我真是出盡九牛二虎之力,一天我只有兩小時不在病房,那便是沖涼及吃飯,連睡我也睡在病房空置的病床上。比其他同學多走一步,用行動去證明為了夢想,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

馬國權醫生的目標清晰,不甘做個平庸醫生,上天不單應允他的呼求,給他加入瑪麗醫院外科部門工作,更給他沿途遇上好幾位恩師和伯樂,包括小學啟蒙恩師李慧英老師、養和醫院的張淑儀醫生和瑪麗醫院的鄺靄慧教授,讓他脫變成專業的乳腺科醫生。

成立香港乳癌及乳病治療中心,帶給大家愛與希望

當女性面對突如其來的乳癌侵襲,無不感到沮喪、痛苦、孤單、同埋絕望。「我記得有一位乳癌患者在彌留期間,虛弱的握住我的手,用顫抖的聲音問:『醫生,我會死嗎?』」這是醫生難以承受的重擔,足以磨滅一切的熱情與雄心。馬醫生續道:「即使你渴望成為患者及其家人的堅石和支柱,但醫生並非全知全能,很多時也不能逆天而行。醫生最能做的,便是手牽手陪伴病人走這條艱難的道路。」與其耽於悲傷,他選擇為乳癌病人著著實實做點事,創立了一個資訊性的網頁「愛・乳・希望」,希望透過充滿「愛」的治療,為「乳」癌及乳腺病朋友,重新帶來「希望」。這顆種子,成就了日後的香港乳癌及乳病治療中心。這裡不止是一所診所,更希望成為大家一個可以聚腳的一個家。

開設私家診所做回「真我」,做自己善長和喜歡做的事

今年剛踏入41歲的馬國權醫生,200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2008年至2012年先後於養和醫院、瑪麗醫院等完成高級外科訓練,2012年考獲外科專科醫生資格。2015年完成香港外科醫學院乳腺外科專科訓練。

於2017年以35歲之齡便膽粗粗拿著僅有的積蓄,在旺角雅蘭中心經營自家診所「香港乳癌及乳病治療中心」。承蒙病人愛戴,診所業務迅速發展,2019年更拓展腫瘤科及整形科服務。馬醫生的專長,是醫治令女性聞者色變的乳癌,他想令病人有一個舒適的環境去就診,特意把診所設計成「家」般,讓病人和家屬可以在心亂如麻的情況下,有空間去思考該作什麼的決定。這種優質醫療運作模式有其獨特價值,提高了醫患關係的深度和闊度。

「在公營系統任職,難免要兼顧一些不擅長的東西。開設自家診所,則可以做回『真我』,做自己善長的和喜歡做的事,由如何登記、如何問診、診症時間多久、至如何好好照顧病人等,全部也有得選擇,自由自在的感覺實在很有滿足感,返工便是我的快樂泉源。」馬醫生讓我聯想起自由翱翔天際的飛鳥,享受著藍天白雲,悠然自得,充滿力量,向著目標進發。

視行醫為終身職業,永不言退

馬國權醫生的工作時間很長,可謂全天候工作。每天除要往返診所和醫院照顧自己病人外,他還把握每分每秒去回覆網上病人的提問。馬醫生坦言:「做我們這行,是燃燒緊自己生命,好彩我有一個好太太,體諒我的工作,幫我照顧好子女,作為我的後盾。」他很享受現在的行醫生涯,最珍惜的是每位病人送給他的感謝卡,「很多時病人康復後也會寫感謝卡給我,看着這些密密麻麻的心聲,實在令我樂透半天,更時常提醒我,這些便是行醫的意義。我特意把感謝卡展示在診所當眼位置,好讓我遇到困難和洩氣時,拿來再次閱讀,那便是我繼續前進的推動力。我視行醫為終身職業,希望有一天可以成為香港最好的乳腺科醫生。」

病人的感謝信和留言,是馬醫生為病人付出一生的推動力:

病人A: 馬國權醫生真的是一位仁心仁術的好醫生。在手術前,佢會好詳細檢查同解釋手術過程,亦都好尊重病人意見,最欣賞係佢會站在女性角度幫我諗傷口開係邊個位。雖然我講左唔太介意疤痕位置,但講真,女仔邊可能完全唔介意…

病人B: 好窩心的醫生。馬醫生親切,用顯淺令人易明的解釋,解答我一切疑問,令我好有信心將自己的病交給他處理!現在已完成手術在家休養中,康復進度好理想!

訪問完馬醫生令我更明白到成功非僥倖的道理。先天的聰敏加上後天努力也許還未足夠,更重要的是敬業樂業,凡事著眼在幫助別人,以病人的身心靈健康為目標才是王道。我們或許欽佩甚至艷羨當醫生享有的優厚待遇和崇高地位,卻往往忽略了他們默默吞下的辛酸。醫生不僅是一份工作這麼簡單,它意味着終身的奉獻、一生的承諾和重大的責任。

圖:Vincent Chen、受訪者提供